砥砺十载铸辉煌——记安谷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十周年
|
||||
|
||||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奋进。自2015年全面投产发电以来,安谷水电站已走过辉煌十载。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大渡河下游的大型水电站,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服务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骨干电源点。十年来,安谷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近3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9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580万吨,为国家能源安全、绿色低碳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年坚守,以“安”为基,筑牢安全发展防线 安全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更是安谷水电站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底线。电站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持续深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本质安全体系。截至目前,安谷水电站已实现连续安全运行超3600天,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荣获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称号。 在设备管理方面,电站大力推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状态检修,依托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实现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预防”转变。运行人员24小时严阵以待,维护人员秉持工匠精神,确保机组始终处于最优运行状态。十年来,安谷水电站主设备可靠率保持100%,多次获评行业优胜机组称号。 十年耕耘,以“绿”为怀,守护绿水青山使命 作为清洁能源的提供者,安谷水电站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电站建设初期便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投产以来,安谷水电站持续深化环保工作,建设并投运生态流量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确保生态下泄流量达标率连续十年保持100%。2023年,安谷水电站生态环境科普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和“四川省科普基地”,成为全国水电行业首个获此双授牌的项目,累计接待研学超万人次,广泛传播绿色水电理念。 电站持续开展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鱼类超300万尾,打造“水清、岸绿、鱼跃、人欢”的生态库区。此外,通过建设生态湿地、实施植被修复、持续开展库区垃圾清理等举措,安谷水电站真正实现了“建设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的目标。 十年创新,以“新”为擎,驱动智慧电站建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能源革命与数字化转型浪潮,安谷水电站以创新为引擎,持续推进技术和管理双轮驱动。 电站深度应用主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现机组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精准预判。2022年,真机动模机组建成投运,全部利用旧设备改造完成,成为电建水电开发公司系统内智能运维培训的重要基地。此外,电站大力推进“智慧电厂”建设,生产管理、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环保科技系统等数字化系统上线应用,“智慧水电站全场景生态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十年间,安谷水电站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8项。《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修复集成技术研究》项目荣获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三等奖。管理的创新同样不断突破,电站积极探索“运维检一体化”模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十年担当,以“效”为先,彰显央企责任情怀 安谷水电站始终坚持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央企担当。 电站建设及运行期间,持续推动移民安置与地方共赢发展。2024年,历时12年的大钢劳务司安置变更问题最终解决,移民资金审计、档案整理、竣工验收准备工作有序推进。通过持续推进移民安置、就业帮扶、基础设施援建等措施,安谷水电站有效带动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电力保供方面,安谷水电站积极参与四川省电力市场交易,创新开展“点对点”“点对网”跨省外送交易,最大限度减少弃水,提升发电效益。2022年,电站首次参与绿证交易,历时三年的国际绿证交易工作圆满收官,累计完成国际绿证交易900万张,成功实现碳资产变现,为公司绿色低碳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开辟了新路径。此外,电站还积极应对电力市场改革,持续提升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电收入稳步增长,经营效益持续改善。 十年来,安谷水电站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深化“双引双建”和“三色党建”工程,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干部职工队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站在十年新征程的起点,安谷水电站将继续秉持“精益求精、绿色发展、创新引领、责任担当”的理念,持续夯实安全基础,优化调度运行,深化提质增效,推动公司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安谷水电站将积极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探索“水风光储”等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同时,电站还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巩固拓展“五项工程”,增强公司发展凝聚力和竞争力,继续在大渡河畔谱写清洁能源发展与企地共赢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开燕)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