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④】创新驱动转型 科技赋能发展

时间: 2025- 07- 24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王雪松 龚思颖 字号:[ ]

近日,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阿坝片区在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2025年上半年成功斩获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两项科技成果获四川省行业协会研究课题成果二等奖。

据悉,由阿坝片区自主研发的《梯级水光储一体化联合调度策略研究》《流域水电站一键式泄洪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两项科技成果双双荣获四川省行业协会2025年度研究课题成果二等奖。凭借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成果转化中的突出表现,阿坝片区荣获电建水电开发公司“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

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阿坝片区以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契机,深耕“科技阿电、人才阿电”品牌战略,从传统水电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锚定高企创建目标,构建标准化科技管理体系

作为传统水电行业的深耕者,阿坝片区自2021年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工作以来,将科技创新作为破局传统业务模式的核心抓手,系统性搭建科技管理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及激励制度》等10余项制度文件,实现从研发立项、过程管理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标准化;设立专项研发资金,近三年研发投入稳步实现“三连升”,为技术攻关提供坚实保障;聚焦梯级电站智能化调度、新能源多能互补等前沿领域,上半年落地科研项目8项,其中《梯级水光储一体化联合调度策略研究》通过动态优化水、光、储资源分配,使示范项目清洁能源消纳效率提升,电网稳定性显著增强,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支撑。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不是终点,而是规范管理、激发创新的起点。”片区负责人表示,通过高企认定标准的对标,公司在知识产权布局、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累计获得知识产权3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8项,形成了覆盖水电核心技术、智能运维、新能源集成的专利矩阵。

打造“人才阿电”品牌,激活创新主体动能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阿坝片区以“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构建人才高地:近年来,片区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先后与四川大学、西华大学、武汉大学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与西华大学共建“研究生实训基地”,并与南瑞、中水科、许继等企业深化合作,显著提升了技术攻关能力,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依托“何毅技能大师工作室”“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创新工作室”等科创平台,推行“导师带徒+项目实战”培养机制,青年员工参与的《流域水电站一键式泄洪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形成“一键式”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电建通管理平台、报送政府应急部门及下游电站、定向警示沿途居民区,实现泄洪预警全流程自动化,达到自动化减人目的,极大缩短泄洪应急响应时间,为流域防洪安全筑起“智慧防线”。

在激励机制上,阿坝片区对专利授权、科技获奖项目给予专项奖励,通过设立科技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称号,充分调动员工科技创新积极性,形成良好创新氛围。目前,公司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达60%,形成了以电建技能大师、千人科技领军人才为引领的梯队结构。

深耕“科技阿电”战略,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阿坝片区始终坚持“以生产为基石、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将技术攻关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上半年获得的7项实用新型专利涵盖水电站机组检修、智能控制等领域,其中《一种立轴式发电机转子测圆支架》已多次应用于黑水河流域机组检修,极大缩短机组检修过程中转子测圆时间,有效提高测圆精度,有望推广至其他流域电站。

此外,阿坝片区以省级技术中心创建为目标,持续拓展新能源领域创新边界,布局“水光储一体化”“源网荷储微网”等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春厂坝水光蓄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成为行业标杆,获省、州等官方媒体报道。“从传统水电到科技型企业的转型,本质是用创新思维重构产业价值。”片区负责人在科技大会上强调,未来将继续深化“三大作用”,以科技创新破解多泥沙河流电站防淤防堵、高海拔地区新能源集成等行业难题,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省级技术中心。

以创新为钥,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从州级技术中心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传统检修到智能运维,阿坝片区的转型之路印证了科技创新对传统企业的重塑力量。此次斩获多项专利与行业大奖,既是对片区创新实力的权威认可,更是迈向科技型企业的重要里程碑。未来,阿坝片区将以“双碳”目标为指引,持续擦亮“人才阿电、科技阿电”品牌,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区域绿色发展贡献“电建智慧”。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