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风采】以坚守诠释初心 用突破践行使命
——记公司党代会代表王雪松的奋进之路

时间: 2025- 07- 07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张楷钰 字号:[ ]

【编者按】电建水电开发公司第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过去的五年,是公司发展历程中极具挑战、极为不易的五年,也是干事创业热情高涨、破冰突围气势如虹的五年。为充分展现公司各条战线党代表风采,融媒体中心推出《党代表风采》专栏,通过展示各级党代表忠诚履职、践行党员本色的先进事迹,展现他们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奋斗身影。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要向身边党代表学习,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榜样力量,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在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座电站如明珠般镶嵌在江河之上,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光明与动能。阿坝片区生技部技术管理人员王雪松,便是这光明背后的守护者之一。从2020到2024年,五年时光荏苒,他从一名基层技术骨干成长为兼具技术深度与管理广度的复合型人才,用一次次技术突破、一项项管理创新、一串串扎实成果,诠释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作为公司党代会代表,他的奋斗历程,恰是基层党员扎根一线、勇于突破的生动缩影。

基层淬炼:以匠心破解设备难题

2020年的毛尔盖电站,一场针对机组电压互感器(PT)的“小革新”正在悄然进行。彼时担任维护工程师的王雪松,发现手车式PT的位置信号时常失真——开关行程过短导致机组PT变位后无法准确反馈状态,给设备安全运行埋下隐患。“能不能从其他设备上找灵感?”在一次处理调速器开度信号时,他凭借多年经验得出:调速器行程开关的原理或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带着这个想法,他反复测算行程距离,绘制改造图纸,在机组扩大性C修中大胆试点。当技改后的PT手车经数十次推拉试验仍能精准反馈位置时,现场同事们都露出了笑容。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新,不仅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技术难题,每年还为公司节省备品备件费用数千元。“技术创新不在大小,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好创新。”王雪松常这样说。

同年,疫情突至,原定的机组C级检修被迫调整为D级检修。作为检修文件包的主要编制者和检修负责人,王雪松深知检修资料的严谨性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他带领团队重新梳理流程,将臃肿的文件包精简为“申请-过程-总结”三部分,去除重复填写项,补充关键工艺节点。8月,新版文件包在4号机组C级检修中试点应用,不仅缩短了资料准备时间,更因流程清晰减少了现场失误,得到公司上下的高度肯定。这一年,他累计办理工作票43张,处理缺陷28条,占班组总量的37.5%,成为同事眼中“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的多面手。

管理跃迁:以体系化思维提质增效

2022年,王雪松转岗生产技术中心专业工程师,面临着一项艰巨任务:整合阿水公司与小金川公司的技术监督体系。两个公司的流程、标准、报告格式各不相同,21名专业工程师的工作习惯也各不相同。“技术监督是设备安全的生命线,必须统一标准。”他逐份梳理文件,对照最新管理标准制定实施细则,连续三周组织培训,从报告模板到试验方法逐条讲解。

半年后,两公司技术监督工作实现“一套报表”管理,设备评级一类率从原来的92%提升至96.1%,未出现三类设备。在年度总结会上,一位老工程师感慨:“以前各干各的,现在标准统一了,协同效率提高了不少”

这一年,阿水公司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工作,王雪松主动请缨牵头。面对企业成长性指标低、制度不规范、资料缺失等困境,他翻遍近三年的研发项目资料,逐条比对高企认定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对已结题项目补充专利申报,对在研项目规范研发费用归集。他组织各部门,协调补充资料200余份,最终推动当年完成16项科技成果申报,为2024年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5月,阿水公司两站流域全停电检修进入关键期。作为3个项目6个工作面的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工前,他多次参与部门统筹协调会,逐一向与会人员汇报各项目技术特点,并根据天气、人员等因素动态调整工期;开工后,面对交叉作业多、工序复杂的难题,他合理划分施工区域,协调解决材料供应不及时、设备临时故障等问题。那段时间,他的手机每天要接打30多个协调电话,微信步数常常超过3万步。最终,在多部门协同配合下,流域检修工作较计划提前4天完成,产生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线路运维是另一块“硬骨头”。阿水公司所辖10kV厂用电线路穿越藏羌少数民族聚居区,森林草原防火压力大,2023年汛期前,柳闸线因道路施工停运一年,严重影响行洪安全。王雪松先后10余次前往茂县交通局、电力公司协调,带着线路图纸向村民讲解安全用电知识,最终促成3月29日线路恢复送电。这一年,他组织完成数十次线路巡视,消除安全隐患12处,用耐心与智慧架起了“电力连心桥”。

创新引领:从成果积累到价值创造

“科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要扎根生产实际。”这是王雪松常挂嘴边的话。五年来,他主持或参与科技项目10余项,从解决具体问题的小发明,到推动行业进步的系统研究,走出了一条“实践-创新-转化”的扎实路径。

2020年,毛尔盖电站机组集电环碳粉堆积问题困扰已久,轻则导致绝缘降低,重则引发停机事故。王雪松带领团队试验多种方案,最终采用“绝缘部件防附着+导电面精加工+油雾挡板拆除”的组合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相关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

2024年雅都2号机组检修时,他发现定子绕组端部绝缘电晕不合格——这一问题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机组运行中绝缘击穿。他连夜查阅200余份技术资料,牵头成立技术攻关小组,联合厂家试验多种绝缘材料,最终采用新型涂覆工艺解决难题。

党建引领:让红色基因融入业务血脉

“党员的先进性,既要写在学习笔记里,更要落在工作实效上。”2021年12月入党后,王雪松对这句话的理解愈发深刻。从2022年参加片区公司新锐训练营,系统学习二十大精神;到2024年担任第二党支部二党小组组长,创新“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他始终以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再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

从毛尔盖到阿水,从维护工程师到技术管理,从普通党员到党代表,王雪松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次次跨越。当被问及成长秘诀时,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党旗说:“是党员这个身份时刻提醒我,要做就做到最好。”

如今,作为公司党代会代表,王雪松正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他的规划里,2025年要推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申报,传帮带更多青年科技骨干,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一线岗位。这条扎根电力、服务群众的道路上,他的脚步愈发坚定,因为他深知:每一份坚守,都是对初心的诠释;每一次突破,都是对使命的践行。 

王雪松在工作现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