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川西高原上的电力守护者之歌
|
||||
|
||||
在“五一”劳动节这个属于奋斗者的光辉时刻,巴颜喀拉山脉的雪域寒风中,回荡着比冰雪更炽热的劳动号子。 作为电建水电开发公司在建常规水电单机容量最大、海拔最高、并网电压等级最高的水电站,川西清洁能源走廊的“明珠”项目,巴拉水电站正经历着投产前的最后冲刺。海拔将近3000米的工地上,生产准备的工作者们裹着厚重工装,在隧道与机组间穿梭,用冻红的双手轻触机组的轴体,校对每一道盘车数据——他们以坚守为弦,以奉献为谱,在“世界屋脊”奏响了一曲新时代劳动者的壮美赞歌。 储才增势“强激励”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笔下的边塞苦寒,正在巴颜喀拉山脉的现代电网战场重现,两套区域型安稳装置沿500kV巴马线蜿蜒而上,串联起阿坝州九座变电站的能源动脉。面对年度唯一一次停电联调的机会,巴拉运维团队在氧气浓度不足平原60%的极端环境中,三天疾行300公里冻土区,于杆塔间调试保护第三路由通道。当第320项试验数据在子夜锁定,波形与九座变电站的心跳终成共振——钢铁铸就的能源神经,推动并网的脉搏注入雪峰之巅。 “五一”假期,办公室内27岁的小钭正对着显示屏,孜孜不倦地听取电建工匠、阿电工匠以及四级专家们开展的技术云端微课堂。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126条设备特性参数——这是团队为培养“全能型运维人才”制定的“魔鬼训练”。当城市里万家灯火璀璨时,山涧里运维项目部办公室灯光常亮至凌晨,案头的浓茶换了一杯又一杯,换来的是172项规程、147张典型操作票、超160万字生产准备技术资料的精准落地。“电站投产就是最好的劳动节礼物。”电建工匠何毅轻轻地抚摸安全帽上有些磨损的帽檐,笑纹里藏着对女儿的歉意——这是他连续第三年缺席家人的假日。 生产蓄势“全链条”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深夜11点,生产准备项目部会议室的显示屏上,1:1比例的三维电站模型正在旋转,虚拟线条勾勒出电站身体的脉络。电建水电开发公司阿坝片区巴拉运维项目部经理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指尖轻点模型上的设备节点:“每一台设备都是串联在‘能源动脉’上的‘神经末梢’。” 节日期间,生产准备人员在地下厂房与雪山之间往返奔波:清晨,他们猫腰钻进筒阀接力器旁,手电光束在油管间游走,展开的图纸在膝头铺开,如同解码生命线般追踪筒阀油路的走向,液压油渍在金属壁上折射出星屑似的光斑;正午,顶着高原紫外线爬上140米高的大坝,校准泄洪放空洞闸门启闭的同步性;深夜,又围坐在办公桌前分析万组数据,为“全链条”试运行排除隐患。当有人劝他们休息,青年工程师小周晃了晃手中的“党员突击队”袖标:“去年元旦我们在隧洞里跨年,今年‘五一’能看着设备动起来,比放假更带劲!” 科技创新“集众智” 在海拔3000米的“水电禁区”,传统施工经验屡屡碰壁。生产准备项目部以“何毅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劈波斩浪: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搭建的模拟电站平台上,1:1还原的机组模型正展示着电站建成后的巍峨;这个高寒高海拔水电工程科研课题小组里,生产准备工程师们正围绕“高海拔发电机防电晕安装工艺研究应用”“日调节水库电站枯水期机组精益调度研究”等创新课题展开头脑风暴。 “看!这个自主研发的库区冬季防冻除冰装置,让水流破开寒冰源源流淌。”技术骨干何毅大师指着闪着银光的图纸,眼中难掩自豪。 筑梦发电“新征程” 时间无声,却见证着劳动的重量,是生产准备人员用青春和热血浇筑的电建人自强不息。随着投产时间将到来,他们的脚步更加坚定——因为他们知道,当机组轰鸣声响彻巴颜喀拉山谷,那不仅是电能的流动,更是新时代劳动者精神的传递: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为“双碳”目标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这个“五一”,巴拉水电站的生产准备工作者们身边,设备的音符在雪山间的回响。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书写的,是中国清洁能源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这座年发电量25亿度的“高原明珠”,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万吨,相当于种植60万棵冷杉。当万家灯火因他们的付出而璀璨,当绿色能源因他们的坚守而流淌,所有的汗水与奉献,都化作了对“劳动最光荣”的最美诠释——这,就是新时代奋斗者的勋章。 (责任编辑:刘开燕)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