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畔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
||||
|
||||
大渡河波光粼粼,2025年初夏,万尾川陕哲罗鲑子二代幼苗破卵而出。这个曾因野生种群不足被列为濒危的第四纪冰川孑遗物种,在中国电建巴拉水电站的守护下重获新生。晨曦中,新生鱼苗在清澈水流中欢快游弋。此刻,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存活率突破90%的捷报,成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辩证统一”的生动注脚。 江河孕育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阐释的生态系统观,在巴拉水电站得到生动诠释。 走进物种保护现场,科技攻坚的故事令人振奋。中国电建联合四川省水产所、黑龙江水产所历经近二十年探索,于2024年5月突破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通过专家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次年成功培育子二代鱼苗约2万尾,实现了规模化繁育,标志着我国在这类珍稀鱼类保护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 “保护不是孤立行动,而是系统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围绕川陕哲罗鲑保护,团队构建了立体化保护网络。建成的马尔康茶堡河、成都鸡冠山两处驯养基地保存后备亲鱼数千尾,2016—2024年间累计放流川陕哲罗鲑等珍稀鱼苗130万尾,建成阿坝州最大鱼类增殖站,以川陕哲罗鲑繁殖及保护研究为重点,同时满足巴拉水电站和大渡河上游鱼类栖息地生境保护区的鱼类增殖放流以及救护任务,站内自主累计繁殖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约160万尾,运行状况良好,满足设计要求,具备增殖放流能力。建设的过鱼设施促进上下鱼类基因交流,精准实施的生态调度为鱼类繁衍守护着生命水文节律,形成“人工保育—自然繁育—生态修复”的完整保护闭环。 当目光转向山河治理,系统思维同样贯穿始终。项目构建“业主统筹、多方担责、政府监督”环水保管理体系,以行政监管、技术支撑、实施执行、监督评估“四大体系”筑牢生态防线。11项精细化管理制度与专业环保管家无缝衔接,配合水陆空多维生态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全周期守护。 漫步施工现场,生态智慧随处可见。生产生活废水经处理后100%回用于降尘绿化,6公里道路喷淋系统控制扬尘,4300株原生树木在移栽保护中延续生命,5000棵新栽云杉、华山松与草籽修复区正重塑着高原生态肌理。 激活金山银山的发展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巴拉水电站项目绽放出夺目光彩。工程建设中“绿色革命”令人瞩目。当9条明线施工道路转为4929米隧洞,原始植被得以完整保存。当砂石废料蜕变为大坝铺盖料,不仅实现“变废为宝”,更节约千亩料场用地,大幅减少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实时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水质、大气、噪声等指标持续优于标准,见证着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作为阿坝州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部分,电站每年输送的25.53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可替代标准煤超116万吨。这些清洁电能可满足百万家庭全年基本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更意味着每年减少3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当电站大坝与鱼翔浅底共绘和谐图景,“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赢”的中国方案在这里得到有力印证。 笔墨丹青绘就的生态画卷 沿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中国电建在长江上游挥洒生态工笔。2024年初,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正式确立。标志塔、标识牌、界牌、界桩等标志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签订建设及运行管理协议,拨付2022—2024年管理资金,如今4个管理站和6支巡护队昼夜守护,管护人员、办公场所、交通工具等已配备到位并启动常态化巡护值班。陆域生态的“三铁律”同样令人动容。施工区红线成为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动物栖息地获得主动避让,原生树木延续百年生机,共同构建稳定生态系统。 站在“双碳”目标前沿,项目在高质量推进水电工程的同时,成功获得水光一体化光伏项目开发权。项目总装机容量39万千瓦,规划130个光伏发电单元、72.8万余块光伏板,预计年增绿电约6.8亿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6.3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6.79吨,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量约91.01吨,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该项目依托巴拉水电站,形成“传统水电+新能源”的新发展格局,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开辟新的实施路径。 长江上游的绿色长城 巴拉项目的深层价值,在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行业标杆,它生动诠释了如何在国家基础建设中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正深度赋能战略发展,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突破,不仅拯救了一个极度濒危的冰川孑遗物种,更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科技力量。贯穿建设全周期的“环保管家”模式覆盖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形成“一项目一策”生态系统解决方案,这套体系已在项目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为其他流域水电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树立标杆,具有推广价值。 当保护区建设与长江“十年禁渔”形成政策合力,当水土保持工程筑牢上游生态屏障,为国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理念,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成功经验。 俯瞰今日大渡河,巴拉水电站大坝巍然屹立,建设的鱼类增殖站内,川陕哲罗鲑幼苗正在茁壮成长。中国电建建设者们站在鱼池旁,凝视着水中自由穿梭的鱼群,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