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满意”】“三线”发力破困局 党建引领激活发展新动能

时间: 2025- 07- 3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杨海龙、李娟 字号:[ ]

在川西高原的群山峡谷间,电建水电开发公司雅甘凉片区管理的八座水电站、一座光伏电站如同能源堡垒,持续不断输送着绿色动能。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支点,这里承载着保障区域能源安全、服务地方发展的重任。然而,地域辽阔、站点分散、设备老化等现实挑战,像峡谷里的迷雾,考验着雅甘凉片区的管理效能和发展活力。为破解发展困局,今年,雅甘凉片区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锚定“双满意”主题实践活动目标,在管理赋能、人才强基、科技创新“三线”协同发力,为区域能源保障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管理部门沉下去,服务温度升上来

“以前遇到问题,沟通难,处理慢。现在不一样了,管理部门的人是真下来,带着‘耳朵’和‘办法’,和我们一起找答案。”在凉山深处的甲米河水电站,厂长许明军说起变化,语气里透着轻松。这份改变,源于片区党委推出的“四个一”下沉计划——要求成都办公区的每一位干部员工每年必须深入到每一个总厂和项目部生产现场“蹲”一轮班次。

这不是简单的任务清单,而是带着诚意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成都管理部门的干部员工们背上行囊,走进电站厂房,与一线员工同作息。他们一起巡检设备,一起探讨流程瓶颈,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倾听基层的真实声音。短短几个月,通过这种“身入心至”的互动,跨部门协作解决了物资采购周期长、设备维护响应不够快、部分操作流程不够优化等30余件基层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感觉距离近了,沟通顺了,解决问题的路也通了。”许厂长的话,道出了许多一线员工的心声。

这样“沉下去”的劲头,也带到了会上。片区把月度生产例会,直接开到了电站现场。“会议室挪到厂站边,主题围着生产难题转。管理部门与生产一线部门坐在一块儿,将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讨论。需求对接更精准了,问题解决更快了,好经验也传开了。”片区党委书记万西林介绍道。截至目前,片区已先后在三个总厂及一个项目部举办了4期主题研讨交流会,围绕10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聚焦问题共提出30余条切实可行的举措并逐步落实,在安全生产、提质增效、合规管理、创新机制等方面都见了实效,有力推动了片区管理优化与技术提升,为实现年度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厚植沃土育人才,薪火相传强根基

面对电站分布广、设备老化、人员技能参差不齐的现实挑战,片区党委深刻认识到:筑牢发展根基,关键在锻造过硬队伍。为此,一项覆盖全片区140余名生产岗位员工的“强基工程”应势铺开——以三年为期,为人才成长精耕沃土、细作养分。

培训注重实际效果。一方面,精准选派骨干“走出去”取经,46名技术能手参与电建水电开发公司专业培训,其中12名“好苗子”成功入选“三鹰计划”后备库,为片区储备了未来栋梁。另一方面,把内部实训打造成技能提升的“主战场”,依托梳理成型的22个专业模块,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带着满身油污,在熟悉的设备旁、轰鸣的厂房里,将设备维护的独门诀窍、故障处理的实战智慧,手把手教给年轻一代。累计120余场这样带着机油味和实操温度的培训下来,员工技能考核通过率达到了令人欣慰的92%。

“导师带徒”的传承故事更添温情。老员工李能文看着徒弟李恒望在设备上专注演练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年轻人肯学是好事,我们老了,就想着把这点本事好好传下去。”片区为青年员工量身定制成长计划,不仅“传艺”,更重“育人”。严格的“逢培必考”是保障,从理论知识到动手能力,再到表达沟通和日常工作表现,多维度检验学习成果。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对不合格者落实相应措施。在“学、练、考、奖、帮”的良性循环中,一股比学赶超的劲头悄然升腾。“每日一提问、每周一演练、每月一评估”的机制下,青年员工在老师傅的倾囊相授中加速成长,逐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生产主力军——技术的光与热,正通过这样的传承生生不息。

创新火花耀一线,老站焕发新光彩

面对部分电站设备老化带来的效率和安全挑战,片区党委提出争做“智慧电厂建设创新实践者”,并悉心搭建起“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点燃全员创新创效热情。

今年上半年,一场别开生面的“优秀创新成果发布会”让人眼前一亮。10项来自一线员工的“金点子”集中亮相,它们像一把把精巧的钥匙,精准地打开了一个个生产现场的“锁”。

在盐源电厂,启闭机钢丝绳附着绳渣这个老难题,成了检修团队创新的起点。他们不满足于现成方案,反复琢磨试验,巧妙利用实物建模不断优化构想,最终诞生了“钢丝绳绳渣自驱式清理装置”。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无需额外动力,仅靠钢丝绳自身的移动就能驱动清理机构高效工作,彻底清除了安全隐患。“看着想法一点点变成现实,解决了实际问题,那份成就感特别足。”项目主要参与者敬雍骥感慨道,创新工作室的支持让他们的奇思妙想落了地。

而在美姑河电厂,导水机构那个小小的圆柱销,也曾带来装配难、易磨损的困扰。技术团队没有回避,而是潜心钻研,实施了“偏心圆柱销改造”。这项看似不大的改动,却蕴含着巧思——它显著降低了装配难度,大大提升了设备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更能有效“消化”长期运行带来的磨损,让核心部件的寿命得以延长。“算下来,省下的维护和更换费用很可观,安全性和效率都提升了,创新带来的甜头是实实在在的。”美姑河总厂厂长李小军由衷地评价。

从管理干部“蹲现场”破解沟通壁垒,到“传帮带”让技能薪火相传,再到一线创新为老设备“焕新颜”,雅甘凉片区以党建引领“三线攻坚”,把协同之力化作破题实效。这条党建引领下的实践路径,有效破解了地域分散、设备老化带来的管理难题,激发了队伍活力与创新动能,为保障区域能源安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川西高原上书写着清洁能源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开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