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风采】从困局到破局:奔波在清洁能源之路上的电建人
|
||||
|
||||
【编者按】电建水电开发公司第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过去的五年,是公司发展历程中极具挑战、极为不易的五年,也是干事创业热情高涨、破冰突围气势如虹的五年。为充分展现公司各条战线党代表风采,融媒体中心推出《党代表风采》专栏,通过展示各级党代表忠诚履职、践行党员本色的先进事迹,展现他们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奋斗身影。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要向身边党代表学习,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榜样力量,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从雅安出发,跨越甘孜、凉山,2000多公里的管理半径内,电建水电开发公司雅甘凉片区管理的八座水电站和一座光伏电站,就镶嵌在这片地质复杂、气候多变的崇山峻岭之中。在这里,笔者见到了雅甘凉片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黄波,一位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破解难题的行动派。 2023年2月,黄波出任该片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管理困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严峻的生产安全压力以及迫切的增效需求,他以“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责重若山,行胜于言”为信条,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困局,是要用脚步去破的” “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散’和‘险’。”在松林河公司营地的办公室,黄波指着墙上的片区地图介绍道。“松林河、美姑河这些流域,地质脆弱,汛期山洪、泥石流、塌方是家常便饭。电站之间动辄几个小时车程,遇上塌方,绕路甚至徒步是常事,信息传递、管理协调的难度可想而知。” 安全,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分散,是横亘眼前的鸿沟。黄波坦言,上任之初压力巨大。“空喊口号没用,坐在办公室里更解决不了问题。困局,是要用脚步去破的。”黄波说道。 他坚持将“党建”深度融入业务血脉,根植于这片红色沃土。黄波带领团队深入挖掘区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将革命信念熔铸为企业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核。通过持续深化“红色雅甘凉”党建品牌,推动的“十一红十一强”系列举措,黄波找到了凝聚人心的钥匙。 两年多来,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奔波在三地之间。通过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调研走访、一场场凝聚共识的宣讲指导、一项项激发斗志的红色主题活动,他将分散在三地的员工之心紧紧拧成了一股绳,成功地将物理上的距离转化为精神上的同频共振,为片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不是在电站,就是在去电站的路上” “黄总?他啊,办公室经常找不到人!我们找他签字都得提前‘预约’。”一位在美姑河公司出差的成都管理部门人员向笔者透露,“我们片区的人都知道,黄总不是在电站,就是在去电站的路上。” 这并非虚言。黄波办公桌上的日历划满了圈,记录着他本月出差天数。“设备隐患要盯,新能源业务要跑,安全管理要抓,哪个环节都不能松。”一位基层员工向记者描述,“黄总经常是刚从这个电站处理完设备隐患,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点协调营销。路上遇到塌方,绕道几十公里是常事。” 这种“靠前指挥、一线工作”的方式,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领导常来,我们偏远站点的人士气都不一样了,有困难能直接反映,解决也快。”一位在美姑河公司一线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员工感慨。 黄波的脚步,也踏向了更远的地方——地方政府的大门。为落实电建水电开发公司“五向聚能”战略,获取新能源资源,他亲自带队,反复奔波于凉山州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由于县域优质资源竞争异常激烈,央国企、混改巨头均扎根多年,片区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熟悉的关系网络,项目洽谈难上加难。他没少碰壁,但他充分发挥自身高质量朋友圈作用,靠着积攒的人脉网络,一点点疏通关系、推进协调。 这份执着最终开花结果:浑水塘二期和美姑河水光互补光伏项目实施方案完成编制并上报至凉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片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度电、一分钱,都是‘抢’出来、‘抠’出来的” 经营的压力,同样如高原的山峦般沉重。近年来,由于高温干旱影响来水、外送通道受阻、电力市场政策调整频繁、电价波动等因素,让雅甘凉片区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压力。 “怎么办?只能精打细算,向管理要效益。”黄波说。他给员工灌输的理念是:“一切成本皆可经营、一切岗位都会经营、一切员工都要经营。” 黄波解释了他们的做法:“丰水期,我们千方百计多签外送电合同,提前锁定收益;每天每月,都加强发电能力的精准预测,根据来水和市场情况,动态优化发电计划,目标是尽量减少每一滴水的浪费;同时,所有成本支出都卡得死死的,能省一分是一分。” 这份精细耕耘,在数据上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在诸多不利因素叠加的背景下,雅甘凉片区的发电量连续三年实现了稳健增长:2023年,发电量同比增长0.34%,片区在极端困难下稳住了基本盘;2024年,片区提前56天超额完成年度发电量,同比增长14.79% ;2025年上半年,延续强劲势头,发电量同比增长14.49% 。 “别小看这些增长的百分点,这都是黄总带着大伙儿,在高原上一度电一度电‘抢’出来、一分钱一分钱‘抠’出来的!”一位运行值长说道。 “安全平稳的背后,是人才活水在流动”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黄波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对于片区长远发展的关键性。 “我们的大金坪水电站,是电建水电开发公司第一个自主投建运营的电站,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成了‘人才摇篮’。”黄波介绍,“这些年,根据电建水电开发公司发展需要,片区向兄弟单位输送了不少骨干。但随着改革深化、任务加重,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我们也在招应届毕业生,但培养需要时间,片区面临的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压力非常大。” 如何破局?“唯有加快内部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黄波的答案是双管齐下:一是大力推动电力生产“强基工程”,夯实一线员工的技术技能根基;二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今年,一项重大变革考验着雅甘凉片区的人才储备厚度——电建水电开发公司成都集控中心正式投运,这意味着大量有经验的生产人员被抽调到成都集控中心办公。“当时大家心里都捏把汗,怕安全生产出纰漏。”松林河总厂厂长回忆道。 然而,结果令人欣慰。“得益于前期强基工程的铺垫和人才培养的提速,特别是‘老带新’机制发挥了作用,虽然骨干被抽调,但片区整体的安全生产实现了平稳过渡,没有出现大的波动。”黄波平静的话语里,透着一份如释重负的踏实。这份平稳,正是人才梯队建设初见成效的最好注脚。 回望这片被江河切割、电站点亮的壮丽高原,笔者对“行胜于言”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黄波没有豪言壮语,他的办公室常常空着,他的身影更多出现在颠簸的路上、轰鸣的厂房里、与地方干部磋商的会议室中。 在这片群山与江河之间,空谈无法踏平艰险,唯有笃实的脚步能穿透险阻。黄波带领着他的队伍,正以这样的步伐,将清洁能源送入千家万户,也在新时代的水电画卷上,用坚实的脚步刻下奋斗的印记。行者无疆,他们的征途,还在延伸。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