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水电工程师的十六载匠心守护

时间: 2025- 05- 01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杨青 字号:[ ]

在黔北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桐梓河奔腾不息,河畔电站厂房内机器轰鸣。桐梓河总厂总值长杨勇步伐稳健,眼神专注,穿梭于精密设备间核对参数——这是他扎根水电一线的第16年。从运行尖兵到统管两站的总值长,他以扎实专业能力和高度责任感,成为守护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全能守护者”。

从运行尖兵到设备“诊疗师”

2009年,23岁的杨勇揣着对水电事业的热忱踏入桐梓河圆满贯水电站。初入职场的他,总抱着一本硬壳笔记本穿梭于厂房,设备参数、操作规范、故障案例……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年轻人对专业的敬畏。同事们笑称这是“电站活字典”,他却认真道:“多记多跑,心里才踏实”。

十六年时光淬炼,他的足迹踏遍桐梓河两座电站的每寸土地:从运行值班员到值长,从设备巡检到应急抢修,每个岗位都留下深深的印记。

2020年汛期的深夜,2号机组下导轴承温度突然飙升,如同一颗发烫的心脏威胁着电站安全。杨勇迅速带领团队钻进狭小的机坑,湿热空气里,温度计攀升至50多度,金属设备表面蒸腾着热浪,工作服刚穿上就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

他打着手电筒,目光在轴承部件间游走,扳手在掌心飞转,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却无暇擦拭。四个小时的“设备急诊”,凭借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终于让机组恢复平稳运转。当轰鸣声重归规律,他摸着微微发烫的轴承外壳说:“设备不会说话,但我们要听懂它们的‘不舒服’,这是咱们的使命”。

从技术骨干到跨界“多面手”

2023年,当管理层将合同管理与采购重任交给这位技术骨干时,他的回答简短而有力:“不会就学,水电人就该直面挑战”。 转身便一头扎进档案室,《非招标方式采购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被翻得卷边,笔记本上记满了“招标流程七步法”“供应商三查原则”。他还主动向财务、法务同事请教,甚至利用业余时间修完了供应链管理线上课程。

三个月后的蜕变令人惊叹:主导3项公开招标、37项非招标采购,从招标文件编制到合同条款推敲,每个环节都亲自把关。在一次设备招标中,某供应商报价极具竞争力,却被他敏锐发现业绩材料存在矛盾。面对供应商的游说和工期压力,他坚持启动资质复核程序,最终揭露了伪造业绩的问题,为电站规避了潜在风险。

他常对团队说:“采购不是简单的议价,每笔支出都连着设备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一线是战场,每个岗位都是阵地,必须守好”。

从现场实干到技改“智多星”

随着电站投产运行时间越久,电站设备面临着效率下降、故障率上升的挑战。杨勇的办公室成了深夜里的“智慧灯塔”,案头堆满了《水电设备检修技术指南》和国内外技改案例分析。他深知,唯有技术创新才能破解困局。

2024年检修技改攻坚战中,他协助厂长制定了56项改造方案,从前期勘查、方案比选到现场施工,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

面对设备老化、故障率攀升的难题,他主动带队攻坚,日夜分析设备缺陷,凭借专业经验制定科学维保计划与前瞻性升级方案。

最终,设备故障率下降30%,性能与发电效率显著提升,为企业创造可观经济效益。他常说:“设备就像我们的战友,只有吃透它的‘脾气’,才能让老装备焕发新活力”,“技改不是推翻重来,而是在细微处见真章”。

十六载光阴里的沉默与光芒

深夜的桐梓河河畔,星光与厂房灯光交相辉映。杨勇结束巡检,站在观景平台上,听着河水奔涌,仿佛听见十六年光阴的流淌。从初入职场的“笔记本少年”到统管两站的总值长,他把青春融进了机组的轰鸣,将匠心注入每一次设备检修。

那些深夜的加班、紧急的抢修、跨界的挑战,都化作胸前的勋章,无声诉说着坚守的力量。

在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那本泛黄老笔记本,扉页上“守护光明”四个钢笔字已有些褪色,却如同他初心的注脚,在岁月中愈发清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员工带着新的笔记本走在厂房里,听他讲设备故事,学检修技巧。他的身影,就像河畔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新一代水电人的前行路。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杨勇用十六年时光证明:所谓“全能”,不过是把每个岗位都当成新的起点;所谓“守护”,就是把责任刻进每一次俯身排查、每一页方案设计、每一回深夜巡检。

在这片被水电点亮的土地上,他和无数一线工作者一道,用沉默而坚定的力量,续写着新时代能源人的奋斗传奇——守护一座电站,就是守护一方水土,守护万家灯火的温暖与希望。

(责任编辑:刘开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