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与家之温暖
——富民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者杨永强的双线施工图

时间: 2025- 09- 28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张宇双 字号:[ ]

层峦叠嶂的云南昆明富民县款庄镇,纱帽山巍峨伫立,款庄河蜿蜒流淌。海拔2000余米的河谷间,运输车辆穿梭如织,马达的轰鸣声在山涧回响——这里是云南省首个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核心区。

国庆、中秋双节的气氛日益浓厚,而主体工程刚刚拉开序幕的富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现场,是一派紧锣密鼓的繁忙景象。

富民抽水蓄能开发公司建设管理中心主任杨永强站在新贯通的通风兼安全洞口,眼前是绵延起伏的苍翠群山和建设者们奋战的身姿;身后是正在崛起的绿色能源“充电宝”。这位与水电站打了二十余年交道的“老水电”人,选择在佳节坚守工地,用匠心与孝心,诠释新时代建设者的家国情怀。

二十载铸就水电匠心

杨永强,这位46岁的水电老兵,足迹早已遍及十余项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从嫩江江畔的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云岭山区的项目能手,他多次获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科技进步先进个人”“质量管理优秀个人”“安全生产优秀项目经理”等各级表彰。

谈及当下承担的使命,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能源系统的‘巨型充电宝’,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打造上下水库、输水系统和地下厂房,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富民项目核准初期,征地难题一度让团队举步维艰。杨永强带领团队多次实地勘探环境条件,召开了一场又一场专题讨论会。

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创造性思维,项目团队提出了“永久用地改临时用地+明拱覆土”及“临时用地+支洞”的巧思。通过科学划分用地报批批次,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主线项目临时用地手续。

这道关卡的高效突破,不仅使电站主线工程提前半年破土动工,更将精密策划转化为生动的施工图鉴,成为业界“开工策划”的典范实践。

地质攻坚书写“电建速度”

富民电站坐落于云贵高原腹地,岩溶发育广泛,复杂多变的地下地质结构是建设中的严峻挑战。

“掘进一米,挑战一米。”回顾通风兼安全洞的开挖历程,杨永强感慨道。

面对地质难题,杨永强率领技术骨干迎难而上,在K0+390-K0+410区段精心打造光面爆破样板区。团队反复优化钻孔布局和爆破参数,严格控制孔深、孔距与装药量,精益求精地确保钻孔精度,最终使得开挖轮廓更趋平整圆顺,超挖现象明显减少,施工质量和效率双双跃升。

结合现场实际,他们将技术服务前移,根据开挖揭露的地质实况,动态调整支护方案。最终,团队以月最高单洞掘进198米、月均108米的骄人成绩,书写了令人瞩目的“电建速度”。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必须精益求精,不容打折。”正是这份警醒,杨永强带领部门连续两年获得公司“安全生产先进集体”。这份源于专业与毅力的坚持,是富民工程稳步推进的核心底气。

带着母亲建大坝的反哺之路

工地上争分夺秒,工地之外,却有着杨永强难以割舍的牵挂。

2018年,父亲离世后,年迈的母亲便独居老家。次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脑血栓导致老人双腿行动不便。面对生活的窘境,这位在工地上指挥若定的汉子,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几番思量,他做出了一个既艰难又温暖的决定:将远方的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照料。

从此,项目在哪里,母亲就在哪里。

杨永强工作之余的全部重心,都围绕着母亲:午休时赶回家陪她吃口热饭,傍晚扶着她散步复健,睡前为母亲量血压、端温水喂药,然后打上热水,轻轻为她洗脚……“母亲总是倔强地说‘我能行’,可我看到她日渐佝偻的背影,心里就像堵了块大石头。”杨永强低声说道。

他的母亲,曾是水电建设者的妻子,如今是水电子女的母亲。“她这一生,为了这个家、为了父亲、为了我,放弃过太多太多。现在,该我好好陪她走这一段路了。”今年年初,杨永强获评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2023-2024年度先进工作者。

沉甸甸的孝心,并未成为他事业的包袱,反而化为一股更加深沉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在项目建设与守护小家之间不知疲倦地奔忙。

双节时分的家国交响

当国庆假期与中秋圆月在金秋相逢,无数游子奔赴归途之际,杨永强与千千万万的水电建设者们却逆流而行,选择驻守在轰鸣的工地上。

对他们而言,节日的意义在于坚守。他们用不分昼夜的劳作,诠释着最深沉的爱国情怀;用流淌的汗水,“浇筑”着这座即将为西南地区注入绿色动能的国之重器。

群山无言,默默记录着建设者的足迹;款庄河水不息,诉说着水电人的故事。

在富民的山峦之间,一座现代化的抽水蓄能电站正在拔地而起。然而,比这宏伟工程更为深沉的,是如同杨永强这样的建设者无声的汗水、奉献,以及那颗在繁忙间隙不忘反哺的拳拳孝心。

“说我带着母亲建大坝,实则是母亲在陪我。”杨永强轻声说道,“就像千千万万水电人的母亲一样,她们付出了所有,所求的却不过是儿女的平安。”——这便是当代中国建设者最动人的家国交响,一曲平凡而伟大的时代强音。

杨永强在现场对施工方进厂交通洞方案进行抽样检查

(责任编辑:刘开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