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桃源水电站以精细管理绘就企地和谐生态画卷
|
||||
|
||||
|
自2014年3月12日下闸蓄水以来,桃源水电站始终将大坝与库区精细管理作为“生命线工程”,以严苛标准和务实举措确保工程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截至目前,电站大坝与水库已实现4269天连续安全运行,守护着30亿资产、60余名员工及桃源县城三十多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上下游46个取水口、65个码头的正常运转,为库区桃花源景区与沅水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生态稳定注入“强心剂”。这份亮眼安全答卷,既是公司与地方政府政企协同、合作共赢的成果,更是全体干部职工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 精细管理绘就政企民共赢和谐图景 桃源水电站的“安全密码”,始于一套量身定制的规范管理体系。电站依托两岸43.6公里防洪大堤建坝成库,库区回水绵延38.2公里,覆盖10个乡镇、7个防洪堤垸,直接关联二十多万亩农田的灌溉安全。特殊的区位决定了“安全”是管理的核心。 既要守好安全底线,也要融入城市发展。电站左岸紧邻桃源县城沿江风光带,右岸衔接东城开发区,虽占“城水相融”的地理优势,却也面临“城区环绕”的管理挑战。为此,电站将大坝与库区管理列为年度重点工作,通过与上游凌津滩电站对标、与多流域先进电站交流,反复复核设计参数与运行工况,并结合国家及行业20余项规程规范,最终构建起一套适配性强、标准严苛的管理体系。 规范管理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安全运行天数上,更融入城市发展脉络。如今,宏伟的枢纽大坝与秀美的水库风光,与沿江风光带、双洲公园交相辉映,成为县城群众休闲娱乐的“打卡地”,既提升了城市品位,也改善了县城居民和电站员工生活品质,真正实现“工程安全、城市发展、群众受益”的三方共赢。 主动担当为沅水流域添绿赋能 作为沅水流域最后一个梯级电站,桃源水电站始终牢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在生态保护中主动作为,成为沅水生态治理的“排头兵”。 建坝成库十余年来,电站对周边生态的赋能效应持续释放。上游12公里的桃花源景区依托库区支流打造“桃花源记”水上演出,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上游6公里区域划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守护群众“大水缸”安全;上游左岸有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下游则成为中华秋沙鸭栖息地与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生态红利的背后,是精细化的管理支撑。水库调度需同步兼顾通航、供水、演出水位、生态流量、防汛安全等多重目标,协调难度极大。为此,电站推出“四大生态举措”,一是协调上游梯级电站精准执行生态流量调度,保障下游用水;二是响应河长制要求,及时打捞库区垃圾并无害化处理;三是联合畜牧水产部门开展鱼类增殖放流,促进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四是常态化监测水质,定期报送环保数据,有效规避生态风险。 如今,行走在桃源县“一江两岸”,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桃源水电站以规范的大坝库区管理,不仅守住了安全底线,更扛起了生态责任,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文旅融合的同时,为沅水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湖南桃源水电站 (责任编辑:刘开燕)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