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蓄满发展动能,更蓄暖心力量
——湖南辰溪抽水蓄能项目征地移民工作一线传真

时间: 2025- 10- 04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张乃夫、谢凯 字号:[ ]

在湖南怀化辰溪县的连绵青山之间,一幅融合了现代工程伟力与深厚鱼水情深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被誉为超大型“绿色充电宝”的辰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而为其铺就坦途、奠定基石的,正是一段在征地移民工作中,写满了“最快”效率、“最实”作风与“最暖”情怀的动人篇章。

用脚步丈量,党员先锋的“民情地图”

征地移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当图纸上的红线落到现实的村庄与土地上,牵扯的是一户户农家的生计与情感。

项目团队迅速成立了“移民安置党员攻坚小组”。项目公司党支部书记唐平康在工作动员会上的话朴实而有力:“咱们共产党员,就是要在这种硬仗中冲上去。办法很简单,就是把办公室搬到村里去,把政策讲到群众心坎里去。”

于是,“日调度、周会商”的机制在现场临时办公点建立起来,而更重要的战场,则在田埂上、在农家院里。

村民老童家,是块“硬骨头”。他在红线内有片长势正好的苗圃,对补偿方案和安置点位置都有顾虑,几次沟通都闭门不见。

一个雨后的傍晚,负责移民工作老宋提着两瓶啤酒,再次敲响了王家的门。“老张,不谈公事,就是路过,找你喝一杯。”老宋笑呵呵地说。几杯酒下肚,话题从苗圃的长势成聊到孩子的教育。老宋顺势拿起桌上的粉笔,在水泥地上画起了草图。

“老哥,你看”,他一边勾勒,一边解释,“这儿是以后电站建好的位置。政府和我们一起规划了配套的旅游项目,等你们搬到附近,可以顺势开个农家乐,家里经济肯定越来越活络。孩子也能送到城里读书,教育条件不一样。”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诚恳:“至于你那片苗圃,我们专门请了省里专家来做评估,每一棵果树都按市场最高标准补偿。你要是舍不得,有些树还可以移走,我们负责出人工费帮你移栽。”

地上简陋的草图,变成了未来生活的美好画卷;专业的政策条款,化作了贴心实在的“家长里短”。老童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宋主任,你们这么为我们着想,我再不支持,就太不近人情了!”他紧紧握住老宋的手。

第二天,老童便在协议上签了字,后来还主动帮助攻坚小组做通了其他几户亲戚的工作。

就是这样,攻坚小组的成员们,用“白+黑”“5+2”的坚守,用脚上的泥土和心中的真情,一寸寸绘制着属于自己的“民情地图”。

3个月内完成了3038亩土地征收征用工作,完成了56户移民安置协议的签订,为项目建设按下了决定性的“加速键”。

与时间赛跑,53天“闯关”记

项目用地报批,是工程启动的“第一道关口”。然而,这道关卡的开启,恰逢国家土地补偿政策调整的窗口期,不确定性陡增。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与政策的竞速。

“那感觉就像在抢一张即将停售的旧版车票,晚一步,就可能面临全新的、更复杂的规则,项目成本和周期都将充满不确定性。”项目公司总经理王帮明回忆道。

压力,如山般压在团队每个人的肩上。

项目班子果断决策,组建报批攻坚队,由王帮明亲自带队,“驻守长沙,不拿下批文,绝不收兵”。

在长沙市一间普通的宾馆房间里,夜晚总是比白天更“忙”。文件铺满了整张床,笔记本电脑散热扇嗡嗡作响,五六个人围坐在小桌旁,空气中弥漫着浓茶和咖啡的味道。

“王总,省厅反馈,这个地块的耕地质量等别论证还需要补充支撑材料。”工程部老祁揉了揉通红的眼睛说道。

“立刻联系测绘院,请他们务必在明早8点前,把最新的测绘数据和分析报告传过来。”王帮明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语气斩钉截铁,“我们不仅要快,更要精准,绝不能因为我们的疏忽,让项目有任何‘瑕疵’。”

这样的深夜讨论,成了那53天里的家常便饭。他们成了省自然资源厅门口的“常客”,与审批人员沟通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从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挂钩,到省厅组卷,再到省政府行文上报国务院,这条原本漫长的流程,在他们的高效协同下,变成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当我们拿到盖着国徽大印的批复文件时,整个团队都沉默了,然后是抑制不住的欢呼。”王帮明动情地说,“有人甚至红了眼眶。53天,我们创下了湖南同类型项目用地报批的最快纪录!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为我们整个工程赢得了宝贵时间,节省的投资更是以亿计。”

这场漂亮的“闪电战”,为“超级充电宝”的诞生,抢下了最宝贵的先机。

以心换心,“暖心行动”浸润乡土情深

辰溪县修溪镇——这片曾见证袁隆平院士播下稻种、追逐“禾下乘凉梦”的希望田野,如今又是一片金黄。

在这片饱含深情的土地上,项目团队书写的不仅是工程建设的速度,更是民生关怀的温度。

移民搬迁那周,项目部的几辆轻型皮卡组成了“党员服务车队”,扎着红绸,穿梭在村间小道。村民刘大姐看着家里那个沉重的老式衣柜正发愁,几个年轻的项目队员已经喊着号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抬上了车。

“慢点慢点,小心门槛!”刘大姐一边招呼着,一边对记者感慨,“这些娃娃,看着年纪不大,非常细心!你看那边,他们怕我们零碎东西被雨淋,还专门搭了临时存放棚,想得太周到了。说心里话,刚开始要搬,是真舍不得。但他们这工作做到位了,我们心里也暖了。”

更让乡亲们感念的,是项目团队主动为他们解决的“世代难题”。过去,村民去河对岸的农地,必须蹚过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汛期一来,道路中断,只能“望田兴叹”。项目团队在优化施工道路时,没有简单地“怎么方便怎么来”,而是将19#道路方案进行调整,将其由下游改至上游,修建了一条坚固的便民路,真正实现了“一路通,百业兴”。

“这条路,是我从小到老盼星星盼月亮都没盼来的,没想到托电站的福,给修起来了!”村民胡老汉站在新桥上,激动地用力踩了踩路面,“现在去地里,开三轮车几分钟就到,再也不用肩挑背扛,看老天爷的脸色了。这样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不支持?”

春耕时分,一个紧急情况出现了:因旱缺水,沿线5个村、数百亩稻田的“保苗水”没了着落。消息传来,项目党支部书记唐平康当即拍板:“农业生产是老百姓的天,一刻也不能耽误!”一支由项目员工组成的“抗旱保耕突击队”迅速成立,调配大功率抽水机、水泵,铺设数百米临时水管。那个夜晚,工地上的探照灯照亮了田野,机器的轰鸣声与潺潺的流水声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协奏曲。

清冽的河水顺着临时管道,欢快地流入干涸的田垄。一位老村支书捧着清凉的河水,眼眶湿润了,他对着项目团队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你们保住的,是我们全村人一年的希望啊!”

截至目前,辰溪抽水蓄能项目已高质量完成截流阶段移民专项验收,成为湖南省“十四五”期间8个抽蓄项目中首个达成此里程碑的工程,树立了和谐征迁与高效建设的行业新标杆。

从创纪录的审批速度,到扎实高效的移民安置,再到用心用情的民生帮扶,辰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征迁之路,是一条效率与温度并重、发展与惠民共赢的和谐之路。

这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充电宝”已正式进入了大坝填筑阶段,预计2028年底正式并网发电。

未来,它将为华中电网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而此刻,它已用真诚与担当,在辰溪的绿水青山与人民心间,蓄满了温暖前行的磅礴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