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凉山腹地“电”的成长记
| |||||
| |||||
1921年7月,浙江南湖的一叶扁舟上,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严肃地谈论着关乎神州大地命运的大事,希望的火种就此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道神圣的曙光划破了黑暗,闪耀在东方,并慢慢照亮了整个神州大地,照进了西南边陲这片叫凉山的土地。1952年4月,中国共产党凉山彝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成立,10月7日,凉山彝族自治区政府正式成立,各族人民游行欢呼,纵情歌唱“金沙江流向远方,没有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长”,凉山人民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放初期,百业初兴。常听奶奶讲那时候的电是“单位”的,由于生产相对落后,电力资源开发不足,电能供应紧缺,电很多时候只能满足生产需要,夜晚能发出光亮的多是政府机关、医院、工厂等这些“单位”。居民生活用电普及度不高,特别是在较为偏远的山区,稳定的照明用电是奢侈品。 80年代初,听父辈讲那时候的电是“闪亮”的,安宁河谷等平原地区已用上了稳定的生活用电,但山区的电则多以村落式的微型电站供应为主,电能质量差,电压不稳定,昏黄的白炽灯忽明忽暗的闪亮着,夏天一声雷,电器就“烧了”。 如今,稳定、优质的生活用电已点亮了凉山的各个角落,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凉山的电已不仅照亮了凉山,也在源源不断的向外输送着。各大电力企业进军凉山开发清洁能源,万千“电力人”日夜守护着这一片光明。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两源(西昌飓源风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盐源甲米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便是其中最具活力的成员之一。 放眼安宁河谷,带有“西昌风电”标识的风力发电机组绵延20公里,是河谷最美的风景线和西昌“网红”打卡点;卫城境内,浑水塘光伏电站30个光伏方阵贝联珠贯;甲米河上,甲米河两级水电站6台水力机组昼夜不停歇。两源公司拥有水风光三种能源电站,总装机390MW,每年向电网供应着约85000万千瓦.时的优质电能,100多名来自省内外各地的员工日夜守护着各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这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充满活力且不失担当。日常工作时,这群年轻人是优秀的“电力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承担着两源公司各站安全运行大任;应急情况下,这群年轻人不畏艰险,激流勇进,是抢险保电的战士,是大山深处的“光明使者”。2020年疫情突发,当值生产人员主动请战,党旗飘扬在各站现场,连续值班70天,完成抗疫保电任务,这只是万千“电力人”在祖国百年奋斗路上的一段小曲。 百年奋斗路,风雨兼程,大山深处的“电”的成长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砥砺奋进成果一面小小的缩影。如今,时针转到党的百年华诞,“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的奋进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我们定当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勇敢的担起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陈有色,男,四川盐源甲米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主管。 (责任编辑:刘开燕) |
【打印】 【关闭】 |